一、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报考我院所有专业的B类考生。
二、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与题型
(一)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卷总分:300分,其中语文180分,数学60分,英语60分。
(四)题型与分值
语文:诗词默写(20分),单项选择题(20分),阅读理解题(50分),作文(90分)
数学:单项选择题(30分),判断题(30分)
英语:单项选择题(30分),阅读理解题(30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语文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名句名篇;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能规范、熟练地运用现代汉语写作记叙文、简单说明文和议论文。
1.基础知识及应用
(1)识记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识记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字形;
识记常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
识记常见的名句名篇;
识记重要的文学常识(即中外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常见文学体裁常识,常用文体常识)。
(2)表达应用
正确使用常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区别和变换句式。
2.阅读与鉴赏
(1)现代文阅读
①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②分析综合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提炼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古代诗文阅读
能联系上下文,阅读并理解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理解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
理解文章内容。
②分析综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提炼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
鉴赏文言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3.写作
(1)掌握记叙性文章、简单的说明性文章、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和常见应用文的写法;
(2)观点正确,中心明确,思想健康;
(3)内容具体,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4)语言简洁,文字通顺,书写规范。
4.考试篇目
《沁园春·长沙》毛**
《致橡树》舒婷
《再别康桥》徐志摩
《古都的秋》郁达夫
《项链》莫泊桑
《荷花淀》孙犁
《拿来主义》鲁迅
《劝学》《荀子》
《静女》《诗经》
《采薇》《诗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雨巷》戴望舒
《雷雨》曹禺
《荷塘月色》朱自清
《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将进酒》李白
《琵琶行》白居易
《雨霖铃》柳永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师说》韩愈
(二)数学
本考纲根据我省职业教育教学实际研究制定,以考生综合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结合数学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将数学与艺术以及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考查考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同时,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探究能力。对相关知识点的考核要求分为理解、掌握两个层次,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考 试 内 容 | 要求 | ||||
理解 | 掌握 | ||||
1 | 集合 知识 |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 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 √ | |
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简单实际问题 | √ | ||||
集合间的 基本关系 | 集合的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 √ | |||
求给定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个数 | √ | ||||
全集与空集 | √ | ||||
集合的基本运算 | 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与补集的含义 | √ | |||
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运算 | √ | ||||
2 | 不等式 | 区间 | 区间的概念 | √ |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 √ | |||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简单计算 | √ | |||
√ | |||||
一元二次不等式 |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 | √ | |||
3 | 函数基本知识 | 函数的概念 | 函数的基本概念 | √ | |
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 √ | ||||
函数的单调性 |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 √ | |||
简单函数单调性的判断 | √ | ||||
函数的奇偶性 | 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 √ | |||
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 √ | ||||
函数的实际应用(分段函数) | 分段函数的概念 | √ | |||
求简单分段函数的函数值 | √ | ||||
4 |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 实数指数幂 | 分数指数幂的简单运算 | √ | |
指数函数 | 指数函数的概念 | √ | |||
简单指数函数的运算 | √ | ||||
简单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定点、单调性等) | √ | ||||
对数函数 | 对数的概念 | √ | |||
简单对数函数的运算(加减乘除、换底公式等) | √ | ||||
简单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 |||||
幂函数 | 幂函数的概念 | √ | |||
5 | 三角 函数 | 角的概念 | 任意角的概念 | √ | |
判断任意角终边的位置 | √ | ||||
弧度制 | 弧度制与角度制的互化 | √ | |||
三角函数 | 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 √ | |||
特殊角的 三角函数值 | √ | ||||
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 | √ | ||||
6 | 数列 知识 | 数列的概念 | 首项、末项、项数、通项公式等数列相关概念 | √ | |
等差数列 | 等差数列的概念 | √ | |||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计算公式 | |||||
等比数列 | 等比数列的概念 | √ | |||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 | √ | ||||
数列的实际应用 | 利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 √ | |||
7 | 直线 和圆 | 直线与方程 |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 | √ | |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斜截式和一般式的斜率计算 | √ | ||||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平行或垂直) | √ | ||||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 | ||||
圆与方程 | 圆方程的标准式和一般式 | √ | |||
结合圆的标准方程求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 √ | ||||
圆的一般方程,能够结合圆的一般方程求出圆的圆心坐标 | √ | ||||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相离、相切、相交) | √ |
备注:“理解”要求考生对所学数学对象有较深刻的认识,知道相关知识间的基本逻辑关系,能利用所学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判断,讨论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掌握”要求考生能够应对所学对象(概念、定义、定理、法则)等的数学属性,分析解决一些数学现象和问题。
(三)英语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要求考生在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达到相应水平,在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和理解英语文章的能力。
1.英语知识运用
(1)测试考生对初、高中阶段所学的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简单句型表达的掌握情况。
(2)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词汇、语法基础知识,词汇量为2600左右。
(3)以实用为原则,测试考生将语言基本知识转化为实际交际技能的能力。
(4)以日常交际够用为原则,测试考生英语综合素质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5)要求掌握“语法项目表”中各语法项目的基本用法。
语法项目表 | ||
词类 | 名词 | ① 可数名词及其单复数 ② 不可数名词 ③ 专有名词 ④ 名词所有格 |
代词 | ① 人称代词 ② 物主代词 ③ 反身代词 ④ 指示代词 ⑤ 不定代词 ⑥ 疑问代词 | |
数词 | ① 基数词 ② 序数词 | |
介词和 介词短语 | ① 常用介词及其词义 ② 介词与某些动词、形容词、名词的固定搭配 ③ 介词短语及其用法 | |
连词 | ① 并列连词及其用法 ② 从属连词及其用法 | |
形容词 | 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 |
副词 | 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 |
冠词 | ① 不定冠词 ② 定冠词 ③ 零冠词 | |
动词 | ① 动词的分类: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连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 | |
② 动词的基本形式: 动词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 不规则动词的形式。 | ||
③ 非谓语动词 (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的简单形式及其主要用法 | ||
④ 常用虚拟语气的形式及其基本用法 | ||
时态 | 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 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 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 | |
语态 |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 |
句子 | 句子种类 |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
句子成分 | 主语、谓语、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 |
简单句 | 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 | |
倒装句 | 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 | |
强调句 | it引导的强调句 | |
主谓一致 | 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上与主语保持一致。 | |
并列复合句 | 由and,but,or,so,while, both…and,not only…but also,either…or.neither…nor,连接的并列句 | |
主从复合句 | 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 |
2.阅读理解:
测试考生阅读简单英文材料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以每分钟70-80个词的速度,读懂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不同题材的材料,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
(5)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